首页 收藏 编码

“卫仓”历史溯源

 

古城新建了“卫仓”,通过它又表明聊城不仅是个历史文化名城,而且可以由此追溯它还是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军事重镇。

 何谓“卫仓”?顾名思义,是卫的仓库。其实这里原来不是仓库,是卫的指挥使司。

 什么是卫?卫是明代的军事组织,分京卫、外卫、护卫、仪卫等,设在东昌的卫属外卫。外卫“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,连郡者设卫”(《明史·兵志·卫所》)。明初军制:卫所官兵户籍入卫,称“从征”军户,一人从军即世代为军。“以军隶卫,以屯养兵”,一般卫所“二守(卫)八耕(屯垦)”(《明史·食货志·田制》),“卫所士兵病老要(由卫籍军户)替职,逃亡要勾捕”(《中国明代军事史》4页)。所以它以军屯保证其供给,世袭保证其士兵来源,既能守卫作战,又无军供之忧。卫以下军官也多是袭职,如卫指挥、指挥同知、指挥佥事、千户所千户等共有九级,称世官。它的领导体系是,朝廷初设大都督府,发生胡惟庸案后,洪武十三年大都督府改为中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军都督府,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、都督同知、都督佥事等职,五军都督府都设在京城,分区统辖各地都指挥司和行都司。都指挥司下辖卫和防御千户所。卫辖千户所、百户所……都督府有统兵权,调兵权归兵部,遣将由皇帝自主。

东昌何时设的卫?明代实行两京制。太祖登基改应天府为南京,立为都城,同时设汴梁为陪都称北京。明成祖迁都北平改称北京,即废汴梁的北京称号,而把南京改设为留都,各设一套同级别的中央机构,东昌一是交通大动脉上和后来这两京之间的军事要地。洪武四年(1371)六月甲辰,置……平山卫于山东(《 太祖实录》卷六六)东昌,因东昌城内古有平山,平山卫以此得名;宣德五年(1430)也就是59年后,武昌楚王的左护卫调山东,改设东昌卫(参见万历版《东昌府志》卷一三“兵戎”),一城设两卫,说明了它的重要。

武昌护卫为什么调来东昌?据《明史·职官志·王府护卫》记述,护卫制是洪武五年所定,每个亲王府设三个护卫指挥使司,每卫设左、右、前、后、中五个千户所,护卫王邸。武昌三护卫是楚王府的护卫。到了宣德时,平江伯陈瑄密

奏:湖广,东南大藩,襟带湖湘,控引蛮越,人民蕃庶,商贾辐聚。楚设三护卫,兵强国富,(为防)小人行险或生异心……请选其精锐调至京师,因而留之,可无后患。帝曰:“楚无过,不可!“但楚王”孟烷闻之,惧,宣德五年(1430)上书请纳两卫,自留其一”(《明史·诸王传·楚王》)。这样武昌左护卫就调来东昌。

平山卫设五个千户所,镇抚范围除当时东昌府所辖濮州(治鄄城)、临清州、高唐州及聊城等十五县外,还远达广平(元朝广平路,明改广平府,治永年,辖境相当今河北鸡泽、永年、磁县、邯郸、曲周、武安、成安、肥乡、广平等县市)、陵州(今陵县一带),同时耕种29.13万亩卫属土地,岁征屯粮7312石。

平山卫除守卫和耕种外,永乐十三年(1415),增加调卫所官兵轮换赴京、赴边关听命的任务,称京边两班操军(参见《明史·兵志二》);宣德六年(1431),为解决运粮缓慢,改民运为官运,又给卫所增加漕运和仓储的任务,称运粮旗军(参见《明史·食货志》)。还分给平山、济南两卫养马5.4万余匹(参见《宣宗实录》卷七九)。此间批批投明的元军,称“归附”,多安置在平山卫管束:正统十二年(1447)三月“南哥等来归,(所领)1231人”;十一月“矮尔丁把刺来归”;十三年(1448)六月“苦术帖木儿来归”;七月“锁南奔等来归”……都分配到这里管束、调配。被安置的降军经管束教育,调遣征南,多有立功者(参见《英宗实录》卷一五一、一六○、一六七、二九二)。天顺元年(1457)八月,将犯错军官也下放到这里改造,称“谪发”(参见《英宗实录》卷二八一)。

在地方建设上,平山卫建了东昌府砖城、光岳楼等,功不可没。

它的官署设在何处?万历版府志和康熙二年版、也就是裁撤平山卫之前的《聊城县志》城区图标示,平山卫指挥使司、即官署,在古楼东路北,今东口北街西面复建卫仓的地方。

万历版府志载,平山卫内“设卫指挥使三员,指挥同知七员,指挥僉事十二员,署指挥僉事四员,经历……”据《明史·职官志》记载,卫指挥使的官阶是正三品、指挥同知为从三品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。当时的东昌府知府是正四品,约相当于卫的第三级官员。可见平山卫是个具有相当级别的军事机构,也可想见卫指挥使司是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官署。

平山卫官署为什么称了“卫仓”?是因清代卫所虽名称“沿明制”,但实际上卫所已发生质的蜕变,“顺治三年(1646)改卫军为屯丁”,继而把屯田典给屯丁、屯丁税契变为私产。也就是由“既能守卫又能保证供给和兵源”的军事组织,变为种地交丁粮的农民(《清史稿·食货志·田制》)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撤平山卫并入东昌卫。据明清府志城域图标示,东昌卫地址先在南门里路西考院街东首路北,后移城隍庙街,平山卫并入后,也没有迁入平山卫官署的记载,继而撤卫、裁卫官。所说“卫仓”,就是平山卫并入东昌卫后改做了短时间东昌卫的仓库。

那么撤平山卫前、后没仓库吗?是有的,乾隆版府志载,明及清初“郡(府)有广盈仓……并为转轮及屯卫兵食而设”;同时引用旧府志载,“广盈仓在府治东南……岁收州县存留米麦支给平山、东昌两卫官军俸粮”。另“聊城县,额储谷七万石。预备仓,城隍庙西;水次兑军仓,在会通河西岸;社仓共……”万历版府志及康熙二年版县志府城图还标示:所说广盈仓在府治东南,即今楼西大街路南(《聊城县志》图、八页);万历版府志标示在今东口北街路东,还有军械库,即今建卫仓的东面,康熙版县志城区图改称卫局。当时有这么多仓库,很难想象平山卫内有仓库,清朝卫所制退出军事任务后,存物更有限,也很难想象衰退的东昌卫会拆掉平山卫官署再建仓库,应该是旧有仓库损坏、把平山卫官署代做了一时的仓库。因此设了318年的平山卫官署名字就消失了,而后来改用的东昌卫仓库——“卫仓”名字传了下来。如同城西北隅的“道署街”,“东昌府署”在此设了544年,“济西道、东临道”在此仅存在13年,在先的“府署街”名字消失了,后设的“道署街”名字却传袭下来。恢复“卫仓”,弘扬历史上的军事文化,彰显它最辉煌的历史阶段,才更具深义。

平山卫官署的建设布局如何?地方志没有具体记载,而唯一记载的平山卫内建筑是“旗纛(dao)庙”。乾隆版《东昌府志》卷十二“坛庙”中说:“旗纛庙在平山卫,每岁霜降卫官致祭。临清卫、濮州所各有庙,卫、所官奉祀。”

什么是旗纛庙?“纛,谓旗头也”,旗纛祭祀是古代重要的军中专祭之礼,旗纛礼即为祃祭。所谓祃祭,是古代出兵、于军队所止地举行的祭礼。《诗》云,“祃者,马也。马者,兵之首,故祭其先神也。”

明代旗纛祭礼,分师行祭和日常旗纛庙祭。日常旗纛庙祭,分国家、王国和地方三类。地方庙祭是在驻军及各地都司、卫、所军营中建旗纛庙。《明会典》记载,“凡各处守御官具公廨后筑台,立旗纛庙,设军牙六旗纛神位。”

所谓军牙六旗纛,即旗头大将、六纛大将、五方旗神、主宰战船正神、金鼓角铳炮之神、弓弩飞枪飞石之神、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等,共七位。所说五昌,是迷信传说中“五昌兵马”的简称。五昌兵马分三个等级,上等是属于二郎神的兵马,中等是张五郎的兵马,下等是吕洞宾的兵马等等,庙内无其他人神。

祭祀旗纛“春祭于惊蛰日,秋祭于霜降日。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,班师回则仍置于庙。”嘉靖之后,渐减为只在霜降日祭。平山卫内的旗纛庙属日常旗纛庙祭中的地方庙祭。

祭旗纛的仪式相当隆重,据有关史籍记载,卫指挥使司祭旗纛的祭品为羊、豕、帛,香烛等。至日,卫指挥使穿戎服、诵祭祀旗纛祝文,指挥使行初献爵、僚属行亚献爵、终献爵三献礼。祝文略曰:

维某年岁次某某,某月某日,平山卫指挥使某某等致祭于旗纛之神曰:

惟神正直无私,指挥军士,助扬威武,皆仗神功。某等钦承上命,守御兹土。惟兹仲秋,谨以牲醴庶品,用中常祭。尚飨!

地方志没有在东昌卫内建旗纛庙及祭祀的记载,大概是因其建卫晚、官署又易地,同时与平山卫相比官员、兵员较少,未建庙去平山卫内祭祀。裁撤平山卫后,清代府志仍记其庙在平山卫内,因此即使改为仓库,旗纛庙也是“卫仓”内一处重要建筑。由此又可联想古时军旅信仰、礼俗、习规文化的一些历史踪迹。



TAG:
{aspcms:comment}